0352社会工作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发布时间: 2022-05-04 | 浏览次数: 476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学位点 | 名称:社会工作 |
代码: |
学位类型 | ¨ 学术学位 |
☑ 专业学位 |
学位等级 | □ 博 士 |
☑ 硕 士 |
江西师范师范大学
2022年4月
一、总体概况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
本专业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师范院校特点,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通过分类、协同等路径,培养具有助人自助职业精神,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社会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矫正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基层治理等特色培养领域。
(一)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和学位授予及就业
本学位点每年保持约40人的招生规模,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数量持平。近年来,本学位点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使得生源的可选择范围不断扩大;生源本科专业涵盖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众多学科。报考对象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在职基层干部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当前在读94人,近两年授予学位人数97人。其中在党政机关就业人数近20%,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约占10%,在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约25%。就业质量良好。
(二)研究生导师状况
本学位点共计拥有导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14人,中级职称人数4人,45岁以下导师10人,有行业经历导师7人。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本学位点引进行业导师7人,都具备高级职称。
本学位点导师张艳国、韩桥生、查明辉、廖建新等2018年获评全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张艳国教授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韩桥生教授获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井冈学者、省宣传思想文化“四一个批”人才称号。周琴教授获全省“金牌教授”、“抗击新冠疫情疫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冯小林副教授获得江西省社会工作优秀督导。李立文副教授获得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王小军教授为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周琴教授为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冯小林等老师为省民政厅首批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库成员,为地方社区建设、司法矫正、专业评估、等领域专业咨询、评估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韩桥生获首届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青年教师”称号,李建斌等一批老师获得校教学“十佳百优”荣誉称号,林欢欢主讲的《未成年人司法矫正》课程已被推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职责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拓宽强化师德建设途径。学位点导师周琴、林欢欢、刘小峰等带领学生参与“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强化价值引领。先后9人(次)获得学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次)获得学校“课程教学百优”称号,教研室连续多年获得“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和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从未出现教师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安排“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优秀研究生”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报告会、研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领悟。
2.以“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为主题,谋划实施了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行动,覆盖了本学位点每一位研究生。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体验、参观寻访等学习实践活动,打造生动可触碰的红色课堂,主动带领研究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3.以“青年红色逐梦之旅”为指引,积极组织研究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精神。帮助研究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引导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构建“四自教育”体系以专业学习作为主旋律,在“四自教育”过程中构建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相互结合的教育体系。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同时发挥“教书育人”作用。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其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心理健康素质、政治素养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掌握研究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基本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研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发挥学校党建的作用,党建带动团建,发挥引领功能。首先,在优秀学生党员中遴选党员工作站人员,由学院的党组织委员来管理党建工作站中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党建与党务两方面,如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培训工作、党员的发展、团员的推优、党组织关系的转出等工作。优秀党员学生借助党站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与专题学习教育工作,以此来实现党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高校学生的更好成长。不仅如此,本专业研究生还承担学院新生入学团辅和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实现社会工作的“自助助人”目标。
3.搭建社会服务平台通过拓宽社会服务实践平台,既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也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本学位点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区、学校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指导研究生开展实习、实习,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能力,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4.在生活管理中开展“四自教育”。研究生在校园生活中,宿舍是重要的生活场所,学位点的教育工作不断延伸到宿舍管理,通过开展“四自教育”工作。“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导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培养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首先,学位点导师积极参与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体系中去,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有效处理好各种矛盾。同时,指导研究生成立专门的组织,督促研究生营造整洁、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肩负起促进寝室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让研究生具备自尊自立的素养,拥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互助团结。
三、学位点建设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位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社会政策,具备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能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价值、较高的政策水平、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设置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既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本学位点建立了丰富的实践基地,涉及社区、司法、学校等不同领域。在教学成果方面,本学位点近两年获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完成国家级教学成果金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同时,本学位点还引入校外专家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近两年,本学位点邀请本专业教指委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共计十余人,平均每月有一场专家讲座。
本学位点还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参加本领域国内外重要赛事,先后获得了近十项省级以上奖励,特别是2020年11月,本学位点学生何东领衔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洪宇——打造中国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新模式》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二)导师选拔培训
坚持引才育才,提升师资水平。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一方面招聘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引入兼职实践导师,近三年引入高层次人才4人,兼职老师11人;同时,积极开展在职老师提升工作,鼓励老师参与各类师资培训,同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近三年,3名青年教师获校“青年骨干英才计划”资助。
在导师培训方面。本学位点制定了导师培训制度,要求导师每年必须接受20个课时的专业培训。2020—2021年期间,本学位点导师参与了课程思政、专业能力培训等类型培训人均25课时。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首先,在导师责任落实方面。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导师责任担当。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增强导师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建立新入职导师培养制度,邀请校内外名师定期举办师德师风讲座,制定、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纲要》《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等各种文件,认真落实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过程管理。
其次,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方面。本学点坚持每年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开设专门的课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学术,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恪守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四)学术训练情况
社会工作硕士虽然强调实践,但本学位点同样十分重视学术研究方面的训练,不仅通过开设相应的学术训练课程。还通过建立《研究生基础文献阅读考核》制度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开设专门的课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学术,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恪守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本学位点每年都有学生在重要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证明了学术训练的效用。
(五)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与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引入知名专家来我校做学术讲座,交流实务经验。同时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送若干学生前往该校学习交流。截至2021年底,本学位点共引进近30名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学位点克服困难积极开展“走出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与交流研讨活动。同时,支持研究生积极本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每年均资助研究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仅2021年就有6名学生参会交流。2021年,本学位点承办了江西省社会学学会学术年会,开设了以“共同富裕与百年梦想”的高端论坛及省内青年学者论坛,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六)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了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本学位点依据学校规定,设立了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三助津贴”、绿色通道五类奖助政策。其中国家助学金0.6万元/年,100%覆盖。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新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其中国家奖学金2万元/年,获得人数占10%;新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三等,其中一等1.2万元/年,二等1万元/年,三等0.8万元/年,占比分别为10%、20%和70%。优秀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和企业自助评定。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符合条件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并及时获得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助教、助研、助管岗位覆盖率40%,每月600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依据学校政策,可以享受入学“绿色通道”减免学费。
四、学位点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
本学位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承“静思笃行、持中秉正”校训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基本理论、实务技能,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团队精神和实务能力,能够在民政、社保及基层政府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从事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社区发展与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社会工作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性知识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二)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的18位导师当中,其中有高级职称者占78%,人数为14人,中级职称人数4人。45岁以下导师占56%,人数为10人。有行业经历的导师占29%,人数为7人。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本学位点引进行业导师7人,都具备高级职称。
学位点积极制订了人才引进计划,争取到了每年引进2名人才的名额,目前引人计划完成较好,通过不断增加新鲜力量,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本学位点教师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均做出较大的贡献。
(三)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近两年获得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13.2万元。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位点主要成果如下:
1.创新MSW专业学位实践模式。本学位点创立了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在司法矫正方面打造了中国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新模式,为行业所认可。作为本学位点的主要实习平台,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用青春护航青春”核心理念,探索出“1943”服务模式,受到人民日报、环球网、江西日报、法制日报、青年网、中国文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中央与省市领导也多次到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进行参观、指导和调研。
2.农村社会工作。本学位点导师从发展性社会工作、国家与农民主体性等前沿视角,在教育部A刊工程《中国农村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了首篇系统研究农村留守丈夫群体的高水平论文。
3.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以专业研究生在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所开展的司法社工服务为基础,选择了若干社会调查案例进行整理编排,在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躁动的少年: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案例精选》。
4.参与新冠疫情的基层防控工作。聚焦于社会工作在社区疫情防控,在抗击新冠疫情攻坚战中,本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武汉市汉阳区线上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000多小时,服务居民23118人次。积极参与南昌大学二附院的“安心计划”,驰援武汉市汉阳区线上志愿服务,为武汉疫情防控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获得表彰。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本学位点注重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研究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五)海外合作交流
本学位点在国际化培养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与海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活动。本学位点与爱丁堡大学、新西兰特伯雷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林肯大学、思克莱德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每年选送至少1名研究生前往这些大学进行交流。学位点与台湾东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两岸三地的高校有长期的专业合作,承办并积极参与“两岸三地”社会学年会的各项工作。但近两年,海外合作交流受到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
(六)社会服务等方面情况。
学位点建设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城市社区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咨政研究,充分发挥了智库的作用。近两年,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先后赴多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实施情况调研,相关成果呈省委宣传部;城市社区研究中心参与南昌市西湖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活动,为西湖区幸福圆桌会入选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作出重要贡献。学位点导师积极参与咨政,李建斌主持编制《南昌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冯小林撰写的《社团志愿服务大统战工作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综合效能》获中共新干县委统战部采纳;林欢欢编写的《未保法以案释法读本》被江西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办公室采用。
第一,积极参与抗疫社会工作,多人获得表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学位点师生积极相应号召,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疫情防控社会工作。在疫情爆发阶段,有多达32位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武汉市汉阳区“安心计划”,其中周琴老师累计服务400小时,参与服务的所有师生都获得了汉阳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表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学科点创建的洪宇社会工作社持续参与防疫社会工作,获得了江西省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的表彰。
第二,积极向社会传授社会工作知识。近年来,社会工作发展活跃,学科点师生积极参与社工知识普及工作,近两年人次达40余次,极大提升了江西省社会工作的发展。如林欢欢老师参与江西省第一期未检工作社工培训等活动,王小军老师信州区乡镇社会工作站培训活动,冯小林老师参与江西医务社会工作培训,等等。
第三,利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评估活动。为了推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学科点老师也积极参与相关评估工作。李立文、林欢欢、刘小峰等老师先后10余次参与江西省公益创投和南昌市福彩公益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工作;李建斌、冯小林、王小军等老师先后20余次参与江西省重大重点项目及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五、学位点质量评估与分析
近年来,本学位点更加注重生源选拔、注重培养方案改革、注重课程思政教育,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才培才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和专业能力。在教学条件方面,不断优化和升级教学设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设施。总体而言,在各方面呈现稳步推进的良好势头,但在课程思政方面还有待加强师资数量、质量有待提升,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调适,当前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科学研究方面略显不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者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循环。
六、改进措施
针对本学位点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职责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拓宽强化师德建设途径,要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师风师德学习,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二)坚持引才育才,提升师资水平。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一方面招聘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引入兼职实践导师,力争未来三年引入高层次人才6人,校外行业导师8人.同时,积极开展在校导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工作,同时选拔优秀青年导师到知名高校交流。未来三年,力争推荐更多青年教师获取学校“青年骨干英才计划”资助,打造成长平台。
(三)坚持教研相长,开展社会服务。要在学位点的师资队伍形成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热心社会服务”的良性机制,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争取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横向项目,以此为基础带动导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平台建设,夯实导师组建设。落实导师组在教学组织、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坚持每周开展活动,组织导师进行集体学习与教学研究。力争在导师组中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矫正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城市社会学等教研组织,实现“教学助力科研,科研回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