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授权点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3-20 | 浏览次数: 1081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

 

 

 

 

学位点

名称:社会工作

代码:0352

 

 

 

学位类型

学术学位

þ专业学位

 

学位等级

博 士

þ硕 士

 

 

 

江西师范大学

20233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发展沿革

本专业为我校最早建立的文科专业之一,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国立中正大学时期,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领导建立了社会学及社会工作专业,雷先生带领师生在江西开展妇女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3年,我校恢复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至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12届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2014年,本专业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自2015年首度招生以来,目前已经招收了8届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基本理论、实务技能,具有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和实务能力,能够在民政、社保等政府部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从事社会服务、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研究生招生、在读、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情况

本学位点2022年招生规模达到83人,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其中全日制招生26人,非全日制学生人数为57人。近年来,本学位点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使得生源的可选择范围不断扩大;生源本科专业涵盖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众多学科。报考对象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在职基层干部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当前在读129人,近两年授予学位人数106人。其中在党政机关就业人数近25%,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约占15%,在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约30%,就业质量良好。

(三)师资队伍及导师队伍的规模及结构

本学位点共计拥有导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14人,中级职称人数4人,45岁以下导师10人,有行业经历导师7人。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本学位点引进行业导师7人,都具备高级职称。

本学位点导师张艳国、韩桥生、查明辉、廖建新等曾获评全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张艳国教授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韩桥生教授获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井冈学者、省宣传思想文化四一个批人才称号。周琴教授获全省金牌教授抗击新冠疫情疫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冯小林副教授获得江西省社会工作优秀督导。李立文副教授获得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王小军教授为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周琴教授为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冯小林等老师为省民政厅首批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库成员,为地方社区建设、司法矫正、专业评估、等领域专业咨询、评估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韩桥生获首届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青年教师称号,李建斌等一批老师获得校教学十佳百优荣誉称号,林欢欢主讲的《矫正社会工作》、李建斌主讲《社会调查实践》课程已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四)学位点培养方向

本专业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师范院校特点,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通过分类、协同等路径,培养具有助人自助职业精神,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社会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矫正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基层治理等特色培养领域。

(五)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

本专业立足江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农村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司法矫正、医务社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和专业发展特色。本专业发挥教师在“三农问题”研究上的特长和优势,探索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实践模式,形成了立足江西的农村社会工作基本路径、机制和方法。目前,我们在矫正社会工作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在国内以取得领先地位。本系成立的江西省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江西省唯一一家,委托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工作单位。同时,我们与南昌大学一附院、南昌大学二附院、省妇幼保健院等建立起合作关系,以之为实习基地,共同探索医务社工这一颇有前景的新领域。

二、学位点建设相关制度执行情况

(一)招生选拨

本专业在招生工作方面,坚持质量为先,落实学校和学院两级下达的招生工作要求,同时原有招生情况进行及时总结。

围绕专业综合评价,组织开展招生宣传活动。2022年上半年以来,重点围绕专业硕士招生工作进行深入研讨,专门成立了招生宣传工作小组,由专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将任务分解到人。在导师会议上,确定了工作进度安排,全面动员落实学校的各项要求,倒排工作计划。对于招生信息进行逐条梳理,收集、汇总各项数据,形成明确的招生工作安排。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职责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拓宽强化师德建设途径。学位点导师周琴、林欢欢、刘小峰等带领学生参与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强化价值引领。先后9人(次)获得学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次)获得学校课程教学百优称号,教研室连续多年获得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和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从未出现教师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安排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优秀研究生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报告会、研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领悟。

2.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为主题,谋划实施了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行动,覆盖了本学位点每一位研究生。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体验、参观寻访等学习实践活动,打造生动可触碰的红色课堂,主动带领研究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3.以“青年红色逐梦之旅”为指引,积极组织研究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精神。帮助研究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引导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三)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冯小林和王小军等教师申报的项目获批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四)导师(包括行业导师)遴选与培训

坚持引才育才,提升师资水平。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一方面招聘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引入兼职实践导师,近三年引入高层次人才5人,兼职老师11人;同时,积极开展在职老师提升工作,鼓励老师参与各类师资培训,同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近三年,3名青年教师获校青年骨干英才计划资助。

在导师培训方面。本学位点制定了导师培训制度,要求导师每年必须接受20个课时的专业培训。20212022年期间,本学位点导师参与了课程思政、专业能力培训等类型培训人均30课时。

(五)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在导师责任落实方面。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导师责任担当。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增强导师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建立新入职导师培养制度,邀请校内外名师定期举办师德师风讲座,制定、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纲要》《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等各种文件,认真落实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过程管理。

其次,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方面。本学点坚持每年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开设专门的课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学术,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恪守学术道德和基本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1、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坚持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组织学习关于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以典型示范强化师德文化教育。一是传承校史重德精神。将学习参观校史展览馆等作为新入职教师、新生的“第一堂必修课”,作为每年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二是讲好师德故事。每年开展一次“十佳百优”教师评选,每两年组织一次“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三育人”先进工作者评选,树立师德标杆。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园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推送校内外师德典型人物故事,营造良好氛围。

以载体创新深化师德文化建设。一是创新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每3年举办一次师德师风教育主题活动,通过讲师德、铸师魂主题交流会、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持续内化、深化师德教育。二是创新学生师德教育平台。建立了教工与涉罪未成年人、困境学生的一对一志愿帮扶机制,把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之中。三是创新师德体验教育活动。成立师德体验教育专家委员会,打造以教育公益活动课程、教师文化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师德体验教育模式。

以完备制度积淀师德文化成果。一是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完善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入职教育、日常常规教育、集中主题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师德评价制度。建立了系主任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四评”师德评价制度,建立了教职工师德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承诺制,每年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三是强化师德考核问责。聘请师生代表担任师德师风监督员,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并成立师德师风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和问题申诉处理。

2、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积极选树和宣传师德师风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传帮带作用。严把教师选聘政治关,认真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十行准则》和相应处理办法,至今未出现一例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院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培并举、质量并重”的人才工作要求,先后有2人次入选高端人才培育计划、青年英才培育资助计划梯度人才培育体系,集聚起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专业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教师的师德、教学、专业和学生水平不断提升。自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省级等多项荣誉,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六)实习与实践活动开展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基地名称

设立时间

实习与实践活动开展人数

1

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

2

3

2

小桔灯社会工作服务社

2015

5

3

江西省社会工作协会

2016

5

4

二附院医务社工部

2017

8

5

一附院医务社工部

2017

7

6

江西省儿童医院医务社工部

2017

5

7

莲花县闪石乡社会工作扶贫实践基地

2018

2

8

南昌市检校合作基地

(南昌市人民检察院)

2018

8

9

江西省慈善总会

2018

7

10

南昌市光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2019

9

11

南昌市恒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2019

5

12

南昌市妇儿活动中心

2020

4

(七)研究生奖助

为了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本学位点依据学校规定,设立了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三助津贴”、绿色通道五类奖助政策。其中国家助学金0.6万元/年,100%覆盖。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新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其中国家奖学金2万元/年,获得人数占10%;新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三等,其中一等1.2万元/年,二等1万元/年,三等0.8万元/年,占比分别为10%20%70%。优秀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和企业自助评定。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符合条件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并及时获得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助教、助研、助管岗位覆盖率40%,每月600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依据学校政策,可以享受入学“绿色通道”减免学费。

三、学位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报考人数与生源结构

2022年报考人数达到345人,总共录取83人。生涯结构良好。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本学位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社会政策,具备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能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价值、较高的政策水平、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

设置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既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本学位点建立了丰富的实践基地,涉及社区、司法、学校等不同领域。在教学成果方面,本学位点近两年获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完成国家级教学成果金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同时,本学位点还引入校外专家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近两年,本学位点邀请本专业教指委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共计十余人,平均每月有一场专家讲座。

2022年本专业的教师李建斌的《社会调查实践》、林欢欢的《矫正社会工作》分别获得江西省一流课程。

(三)教学案例建设

2022年,为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掘各类课程蕴含的党史教育资源,本专业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党史教育专辑编撰工作。专业选报了3项案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党史教育专辑)。案例强化了正确政治方向,突出了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党史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了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四)实践基地建设

1、专业实践的整体设计的基本情况、特色和成效。(1)实践课程分三学期进行,每学期两个学分,三次实践教学共计800小时。(2)非社会工作相关科系毕业的就读学生,除三次必修实践教学外,必须再加修经由MSW中心主任认可之实践课程(不列入学分计算)。专业实践的整体设计法人基本思路是开阔视野、循序渐进、注重实践、循环发展,体现出与前沿接轨、行动创新的特点。在具体体现在实践课程设置上800学时以上,这与国际上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相一致;邀请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等高校老师和本地及深圳的实务人才进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学习前沿国际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在专业整体教学计划里有合理的布局和规划的实习课程体系,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实习,第一层面是理论、知识和技巧储备与演练,主要通过课堂上理论阐述及解释,以导师为主体指导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方案设计、参加各种竞赛等方式分散进行,实务理论与技巧的课堂训练。第二个层次是从研究一下开始的毕业实习,通过实习基地、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在司法矫正、医疗社工等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社会工作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活动。

2、联合培养机制。一是推进合作办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与英国莱斯特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冈山商科大学、韩国朝鲜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境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硕士研究生。二是强化协同育人。近年来,积极探索校-校、校-社、校-政、校-研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与社会共建共享实训、实践基地,通过共建方式建设了425个稳定、长期、规范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供100余个实习岗位,其中2个基地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保证了专业硕士学生集中实习有场所、指导有专家,效果有保证。

3实践导师配置与管理

实习督导为学校指导老师督导与机构督导相结合。

1)学校指导老师由MSW中心会议决定,指导老师负责协调学生、机构与MSW中心三方面实习目标与计划。机构督导。聘请机构主管或从事实务工作多年以上相关专业经验人员担任;

2)每位学校指导教师负责督导学生以5-8人为限,在每阶段实践中给予学生督导至少三次,督导时间与方式如下:

个别督导:以不定期方式,由学校指导老师与研究生随时联系。

团体督导:以定期方式,由学校指导老师与研究生自订时间和地点。

3)机构督导给予学生个别或团体督导,每周至少一次。

4)学校指导老师与机构督导于研究生实践期间应加强联系,共同评估学生实践进度与成果。学校指导老师于每阶段实践期间至少访问机构两次,并负责评阅学生实践记录与作业,给予指导意见。

4、实践方式与内容

课程同步实践结合机构集中实践。

1)课程同步实践内容:课程同步实习与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同步进行,实践教学安排和实践教学督导,由该课授课教师规划。实践教学在第一学年(包括暑期时间)完成,共计300小时。

2)机构集中实践内容:

机构集中实践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进行,共计500小时。两次实践以不同机构为原则。但机构若规定须实践两学期,则应于第一次实践时提出申请,交由MSW中心审核。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集中实践(300小时)要求学生在学校指导老师与机构督导的共同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社会工作方法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于机构实务。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集中实践(200小时)要求学生在学校指导老师及机构督导共同指导下,结合毕业论文设计,选择感兴趣之领域,综合运用所学社会工作知识。

5、实践管理与考核

实习时间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但不得提前至专业课程未开设之前;可以安排集中一段时间实习,也可安排一个学期每周2-3次实习。可按照大纲要求全部完成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的实习,如果条件不具备,社区工作实习可以省略,把时间集中用于完成个案工作及小组工作的实习。学生可以在与系有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机构,后者需报请指导老师同意,系里备案。

建立了以点带面——社会工作实习的稳定的基地网络,实习基地机构的建设有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实习机构,分为长期稳定实习机构、短期实习机构、临时实习机构。长期实习机构即签署了长期的实习协议,一方面保障学生完成基本的实习任务,使学生能进行见习、方法实习、毕业实习等连续性的实习,同时也为实习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短期实习主要是针对某一项的实习,如社会工作方法实习,或者是进行毕业实习等。临时实习主要是针对某实习专题临时联系接触的实习机构。二是建立与完善在机构实习的各种规章制度、文件,如实习前学生的实习计划书、学生的实习的报告单、实习机构出具的实习评估表、学生必须完成的实习总结报告等。这些制度要求使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既规范也富有成效。

实习考核:从学生的专业态度、组织和管理能力 、运用知识和技巧能力、进行工作记录的能力、使用机构行政和服务/治疗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工作反思和政策倡导的能力等六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督导与学生所在高校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实习学生以上六方面表现进行评分,两者各占50%

(五)师资队伍(包括导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的18位导师当中,其中有高级职称者占78%,人数为14人,中级职称人数4人。45岁以下导师占56%,人数为10人。有行业经历的导师占29%,人数为7人。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本学位点引进行业导师7人,都具备高级职称。

学位点积极制订了人才引进计划,争取到了每年引进2名人才的名额,目前引人计划完成较好,通过不断增加新鲜力量,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本学位点教师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均做出较大的贡献。

(六)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2022年获得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15万元。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位点主要成果如下:

1.创新MSW专业学位实践模式。本学位点创立了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在司法矫正方面打造了中国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新模式,为行业所认可。作为本学位点的主要实习平台,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用青春护航青春核心理念,探索出“1943”服务模式,受到人民日报、环球网、江西日报、法制日报、青年网、中国文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中央与省市领导也多次到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进行参观、指导和调研。

2.农村社会工作。本学位点导师从发展性社会工作、国家与农民主体性等前沿视角,在教育部A刊工程《中国农村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了首篇系统研究农村留守丈夫群体的高水平论文。

3.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以专业研究生在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所开展的司法社工服务为基础,选择了若干社会调查案例进行整理编排,在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躁动的少年: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案例精选》。

4.参与新冠疫情的基层防控工作。聚焦于社会工作在社区疫情防控,在抗击新冠疫情攻坚战中,本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武汉市汉阳区线上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000多小时,服务居民23118人次。积极参与南昌大学二附院的安心计划,驰援武汉市汉阳区线上志愿服务,为武汉疫情防控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获得表彰。

2、社会服务

学位点建设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城市社区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咨政研究,充分发挥了智库的作用。近两年,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先后赴多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实施情况调研,相关成果呈省委宣传部;城市社区研究中心参与南昌市西湖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活动,为西湖区幸福圆桌会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作出重要贡献。学位点导师积极参与咨政,李建斌主持编制《南昌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南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冯小林撰写的《社团志愿服务大统战工作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综合效能》获中共新干县委统战部采纳;林欢欢编写的《未保法以案释法读本》被江西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办公室采用。

第一,积极参与抗疫社会工作,多人获得表彰。疫情期间,学位点师生积极相应号召,利用所学知识参与疫情防控社会工作。在疫情爆发阶段,有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学校和所在社区的抗疫志愿服务工作,其中李建斌、刘小峰等老师累计服务100小时,参与服务的所有师生都获得了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表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学科点创建的洪宇社会工作社持续参与防疫社会工作,获得了江西省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的表彰。

第二,积极向社会传授社会工作知识。近年来,社会工作发展活跃,学科点师生积极参与社工知识普及工作,近两年人次达40余次,极大提升了江西省社会工作的发展。如林欢欢老师参与江西省第一期未检工作社工培训等活动,王小军老师信州区乡镇社会工作站培训活动,冯小林老师参与江西医务社会工作培训,等等。

第三,利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评估活动。为了推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学科点老师也积极参与相关评估工作。李立文、林欢欢、刘小峰等老师先后10余次参与江西省公益创投和南昌市福彩公益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工作;李建斌、冯小林、王小军等老师先后20余次参与江西省重大重点项目及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2年来,本专业主办学术会议3次,学术论坛4次,参与举办中国社会学年会分论坛2次。近5年来,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周飞舟、王思斌、马凤芝、熊跃跟、清华大学应星、复旦大学顾东辉、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南开大学关信平、中山大学王宁、厦门大学胡荣、华东师范大学文军、黄晨熹等一批社会学教指委成员或著名学者莅校或在线上进行学科建设指导。并且也先后邀请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多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学科点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如著作《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外译成功,并获得较好评价。

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学位点精心组织安排才是参加培训。尽管受疫情影响,教师无法外出参加线下培训与进修,教研室发挥线上的强大功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线上培训,极大拓展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技能。

2022516-517日,教研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部2022第一批产学合作协调育人项目:《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能力提升师资培训项目》。202210,王小军等参加马工程教材《社会学概论》课程培训

20221030日,教研室全体教师在线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的社会工作专任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由复旦大学顾东辉主讲《社会工作教育议题:社会工作的迷思与应变兼论当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十项任务》。

20221124-20221126日,林欢欢、刘小峰等4位老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网络培训。

为了落实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教研室主动邀请国家教指委专家为本专业举行线上讲座,取得很大反响。2022年,本教研室先后邀请以下全国知名专家开办专场报告会:

贺雪峰,社会学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院长

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顾东辉,教指委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

王小章,教指委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张文宏,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大学教授

周飞舟,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应星,教指委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成伯清,教指委副主任,南京大学教授

胡荣,教指委副主任,厦门大学

文军,教指委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田毅鹏,教指委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

冯仕政,教指委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宁,教指委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

(八)学生就业发展、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实践活动成果)等。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在2022年全省专业评价中位居全省前列,获评江西省四星专业。学生考研、就业及创业率一直较高。研究生培养方面,毕业生万志强成为了江西省第一个高级社工,毕业生刘传龙等5人获得“中国最美社工”荣誉称号。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近五年,先后有4人在读期间获得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课题立项,5人毕业后考取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四、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学位点更加注重生源选拔、注重培养方案改革、注重课程思政教育,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才培才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和专业能力。在教学条件方面,不断优化和升级教学设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设施。总体而言,在各方面呈现稳步推进的良好势头,但在课程思政方面还有待加强师资数量、质量有待提升,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调适,当前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科学研究方面略显不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者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循环。

 

五、学位点建设的改进计划

针对本学位点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职责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拓宽强化师德建设途径,要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师风师德学习,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党建与业务融合水平。组织党员教师大力投身党建研究。拓展渠道,加强与《党建》等杂志合作,组织人员积极申报党建研究项目,发表党建研究论文。发挥党支部的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育人工作,打造支部建设的新亮点。

(二)坚持引才育才,提升师资水平。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一方面招聘高层次人才,加强对现有求职者的联系,做好沟通与服务工作。沟通过程中,要以工作条件打动人,以发展前景打动人,以生活环境打动人,以温情关爱打动人。要主动出击,广撒大网。要派出教师赴目标单位开展宣传和动员,集中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地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宣传工作,与毕业博士生面对面。加强引才的针对性。对于要引进的年轻博士,只要政治可靠、具有奉献精神、团队意识、身心健康,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引入兼职实践导师,力争未来三年引入高层次人才6人,校外行业导师8人。

同时,积极开展在校导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工作,同时选拔优秀青年导师到知名高校交流。未来三年,力争推荐更多青年教师获取学校青年骨干英才计划资助,打造成长平台。

(三)坚持教研相长,开展社会服务。要在学位点的师资队伍形成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热心社会服务的良性机制,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争取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横向项目,以此为基础带动导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平台建设,夯实导师组建设。落实导师组在教学组织、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坚持每周开展活动,组织导师进行集体学习与教学研究。力争在导师组中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矫正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城市社会学等教研组织,实现教学助力科研,科研回馈教学

凝练办学方向与特色。除司法社工,重点打造学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形成4个有办学优势的特色方向。

加强案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和组织老师撰写和出版案例,增加案例的全国影响。同时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努力打造省级和国家级的教学实践基地,实现零的突破。

提升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和发表论文数量。一是要通过研讨,在导师当中建立基本共识,明确操作标准。二是组织编写优秀论文范例,供学生学习。

对于一个科学来说,学科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能够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因此,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遵循“平台-人才-学科”发展逻辑,将学科平台建设放在首位。

    第一,推进社会学硕士一级硕士点申报。一级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不仅是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推手,而且是提升社会学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社会治理研究院”。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也是能够做出突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学系已有非实体研究机构“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些年在零投入的情况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了有效聚合社会学学科的研究力量,可以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社会治理研究院”,这样不仅研究主题包容性更强,涉及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而且参与的研究人员也会更多,甚至能够将全院的老师都整合进来。同时,学院层面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使之能够快速做大做强,争取申报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填补学院的空白。

(五)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影

深化产教研融合,拓展禁毒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服务范围,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项目。

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与省强调戒毒所、高新区禁毒委三方联合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的服务功能,在社区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培育、降低吸毒人员的复吸率等方面做出专业贡献。

在乡村振兴方面,与吉安市统战部、分宜县人民政府等联合,指导并参与当地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与发展,培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提炼地方发展经验,助推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专业三年发展规划

任务

时间

2023

2024

2025

科研

1.发表3B类论文

2.立项2项目省级以上课题

3.立项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发表3B类论文

2.立项2项省级以上课题

1.发表4B类论文

2.立项2项省级以上课题

人才

培养

1.恢复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招生

2.毕业生就业率>=80%

1.毕业生就业率>=80%

1.毕业生就业率>=80%

社会

服务

1.立项横向课题1

1.立项横向课题1

1.立项横向课题2

人才

引进

引进2名优秀博士

引进2名优秀博士

引进2名优秀博士

学科

建设

1.举办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2.立项1门国家一流课程

3.发表1篇教改论文

4.立项1项教改课题

1.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省级教学成果奖1

3.发表1篇教改论文

4.立项1项教改课题

1.举办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2.发表1篇教改论文

3.立项1项教改课题

内部

管理

1.十佳教师1

1.百优教师1

1.百优教师1

 

 


扫一扫手机查看